登入 | 搜小說

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劉墉_免費全文_全文無廣告免費閱讀

時間:2017-06-22 17:37 /都市小說 / 編輯:暗部
《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》是作者劉墉所著的一本老師、詩歌散文、文學小說,作者文筆極佳,題材新穎,推薦閱讀。《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》精彩節選:我是一個拒絕冬天的人,所以儘管到了霜葉已經落盡的暮秋,仍然喜歡在寒冷的院子裡留連,這時最能鼓勵我,或伴隨我,而使我不圾...

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

小說長度:中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作品頻道:女頻

《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》線上閱讀

《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》第62篇

我是一個拒絕冬天的人,所以儘管到了霜葉已經落盡的暮秋,仍然喜歡在寒冷的院子裡留連,這時最能鼓勵我,或伴隨我,而使我不寞的,就是陽光了!

每當夕陽西斜,陽光開始從我的小院退,晚風分外寒冷,我也就不得不像電影中那群“追逐陽光的人”一樣,跟隨著陽光移,即使只有頭能沐在光中,也覺得溫暖許多。

而當夕陽接近地平線,屋森林的下方,全入黑暗,唯有樹梢上,還留下一抹餘暈時,只有高樓的兒們能夠享用了!

常覺得最勤,也最懂得抓住光。才,屋裡連手錶還看不清呢,它們很可能已經在枝頭聒噪了。

至於傍晚,一棵禿樹,可能上千百隻小,逆光看去還以為生了葉子,它們的頭常朝著同一個角度,那八成就是寒風吹來的方向,因為只有這樣,上的毛才不會被吹,也才能保持溫暖。

當然更能給它們溫暖的,還是遠處的夕陽。相信那正是它們站在樹梢的原因。有時候夕陽幾乎完全隱在地平線下,只要最高枝上不足兩尺之處,有一線黃暈,仍然可能見到幾隻不願歸巢的小,堅持到底地守在那兒。

所以我常揣測兒們的想法,它們只是為了些溫暖?還是想要欣賞夕陽?抑或居然有了惜寸的境界?至於它們起得最早,又是否因為巢在枝頭,所以能比下面的人們更早見到晨光?

唐代的詩人常建有句“清晨入古寺,初照高林。”正是描寫晨光先照上樹林高處的畫面。現代的城市人怕無緣觀察到這種景,但何嘗不能改為“清晨入都市,初照高樓”,只是高樓往往剝奪了大多數人的陽光!

氣溫在冰點以下的子,走在林立的高樓間,真不好受。因為陽光全被樓仿阻隔,冷風卻仍然穿梭肆。如果恰是下午兩三點鐘,陽光還能斜斜人街心的時刻,就可以看見有趣的畫面了。

只見街有陽光的那側,擠了川流的人群,在影裡的一邊,則只是稀疏的過客。這與那義大利電影中表現的,不有著同樣的趣味嗎?

陽光的量,確實在這樣的冬最能現,我們甚至可以說那是銳利如刀的,它寸土必爭地與冷的冬寒分割地盤。我曾經注意過屋邊的雪地,竟然能剪出一塊仿影,也就是凡被影子罩住的地方都是柏质,而在陽光中的,則可能已經透出下面的土地。

其令我難忘的,是有一年冬天的本旅遊,獨自從光湖邊的旅館,走向中禪寺,起初一段路因為都在向陽的一面,所以沒有積雪。而當我轉入揹著陽光的一邊時,竟然路表全是不留足的堅冰。古詩說“南山雲未盡,嶺留殘”,又說“潛知陽和功,一不虛擲”,不正是這個寫照嗎?

於是中國人所謂“山南為陽、山北為南為北為陽”的理,也就令人豁然貫通了。只為中國在北半亿,所以山的南邊總能向著陽光,而如果山的南邊臨山,由於受到山影的遮擋,所以成為了“”。古人因為沒有足夠的取暖裝置,對於這有陽的觀察和講究,當然比我們入。

西方的古人也是一樣的,即使到今天,每當暮冬的時候,廣播和電視裡的氣象專家,仍會提出他們的古老迷信:“看看冬眠的上鼠(Groundhug),如果它二月二號第一次鑽出地表時,看到自己的影子,被嚇一跳,又逃回地洞裡,今年的冬天就要往六個星期了!”

其實理說穿了,還不是因為陽光不夠強,那影子還顯得寒嗎?

豈只土鼠如此,即使化為人類,我們生理上仍然保有冬眠的趨向。許多人患有冬天抑鬱症,不敢面對現實,不敢接受戰,甚至連坐越洋飛機的時差,也與光有關。對於抑鬱症的患者和時差的人,如果用強光照往往能痊癒,或短不適的時間。

當然,人造的強光永遠無法比得上真正的陽光。人獻曝豈是愚者的見?實在有著大理!

今午走過紐約曼哈頓的三十四街,看見許多年人斜靠在向陽的牆邊,手裡居然各拿著一片錫紙做的反光板,原來他們是怕斜斜的太陽曬了半邊臉,所以用反光板來借取陽光。

借取陽光?

(62 / 123)
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

漂泊的人生(散文集)

作者:劉墉
型別:都市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7-06-22 17:37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耳旭中文 | 
Copyright © 2025 耳旭中文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體版)

電子郵箱:mail